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中国水利报 | 从“黑土伤疤”到“沃野粮仓”

日期:2025-08-13 14:10 来源:中国水利报
【字体:

    黑土地,这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5年来,水利部和东北黑土区四省(自治区)牢记嘱托,将保护黑土地作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使命,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黑土地上落地见效,一条条侵蚀沟从“黑土伤疤”变成“沃野粮仓”。

    治理“黑土之殇”刻不容缓

    站在黑龙江省海伦市的田埂上,曾经的侵蚀沟如今被平整的农田、葱郁的植被、整齐的石笼所覆盖。农机轰鸣着在田垄间穿梭,丰收的希望在黑土地上蔓延。

    十几年前,这里的景象完全不同。那时,最长的侵蚀沟延伸400多米,最深近10米,像贪婪的“裂口”扩张,原本连成片的耕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什么是侵蚀沟?东北黑土区为什么容易发生侵蚀沟?

    “侵蚀沟是集中的水流冲刷形成的沟道。”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干部温磊磊介绍,东北黑土区多为漫川漫岗地势,坡缓且坡长,汇水面积大,春季融雪和夏季暴雨集中时,易在凹处形成冲刷力很大的汇流,一冲就是一道沟。

    “黑土质地疏松、抗蚀性弱的物理特性,使得表土层一旦被冲掉,沟道就会像被撕开的伤口一样快速扩大。”温磊磊说。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佟家屯村民赵福泉见证了这一过程:“几十年前村头就一条小水沟,一步能跨过去,后来渐渐变成400多米长、七八米宽的大沟,收割机根本绕不过去。”

    一项以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为本底的调查成果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数量66.7万条,总长23.24万公里,总面积4029.57平方千米,其中93%是仍在扩张的发展型侵蚀沟,74%直接发育在耕地中,已损毁耕地400万亩以上。

    治理刻不容缓,保护时不我待。“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黑土地保护目标越发清晰。

    推进“疗愈之路”成效显现

    盛夏,玉米地里绿油油一片。在侵蚀沟沟底铺柳条,边坡栽樟子松、紫穗槐,黑龙江省拜泉县使2.1万条侵蚀沟变成“绿色长廊”,曾经因侵蚀沟而变碎、变瘦的土地,正重新焕发生机。

    2017年,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水利部推动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开展大规模治理,中央财政有了侵蚀沟治理专项资金。一组数据体现出治理力度与成效:“十四五”期间,东北黑土区累计投入中央资金144.06亿元,带动投入地方资金45.3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83平方公里,治理发展型侵蚀沟5.73万条,可保护耕地面积约1374万亩,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约3.3亿斤。

    “中央和地方对侵蚀沟治理的投入力度是逐年加大的。”松辽委水土保持处处长赵瑞娟介绍,特别是2024年,增发国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项目治理侵蚀沟2.77万条,这个工程量几乎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

    投资持续加大,治理理念也在不断升级。

    2024年,水利部批准发布《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列举侵蚀沟治理常用的沟头防护、谷坊、连续式柳编跌水等7项治理技术,指导各地因沟施策、一沟一策。

    “治沟先要治水,通过修排水沟、地下埋水管等措施,蓄、导、排水系连通,给水一个出路。”在海伦市光荣村侵蚀沟治理现场,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所所长徐金忠蹲在刚平整好的土地上,指着地下的暗管解释。

    “我们不是为单纯治沟而治沟,而是修复整个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生态柔性措施,提高治理效果,减少治理成本。”徐金忠强调系统观点对侵蚀沟治理的重要性。

    5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科研机构和地方形成一系列系统治理模式,背后是对黑土生态系统的重新认知。

    “怎样用最少的钱,治理更多的沟,发挥更大的效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张晓晨介绍,作为黑土地面积最大、侵蚀沟治理任务最重的省份,黑龙江总结形成了连续式柳编跌水等10种技术模式,实现省钱、生态、增地等多重效益。2021至2024年,黑龙江省共落实侵蚀沟治理资金115.35亿元,治理侵蚀沟3.4万条,是“十三五”全省治沟总量的28倍,侵蚀沟治理投资和规模连年位居全国第一。

    不仅在黑龙江,在整个东北黑土区,生态治理、一沟一策的治理理念已经落地生根。

    吉林通化县用柳条编成“防护墙”,在侵蚀沟旁种上柳桩,既固土又护沟;内蒙古突泉县用煤矸石填沟,400米长的大沟变良田;辽宁康平县将侵蚀沟治理与梯田修复、深松深翻、土地平整有机结合,修复耕地面积3921亩……

    “啥管用就用啥,关键是让沟停下‘啃’地的‘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和黑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认为,近年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治理成效体现出各地水利部门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的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灵活创新。

    实现“民生之盼”久久为功

    “以前沟边的地,一亩收500斤就不错了,现在治好了,能收800多斤!”内蒙古阿荣旗六合镇东山屯村村民李永海算起了增收账,“治理后的地块连成片,大型收割机畅行无阻,每亩人工费就省了三成,还能多打五六百斤粮,全家一年多赚好几万块钱。”

    这笔“增收账”,体现出治理侵蚀沟、保护黑土地的民生期盼,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入人心。记者在东北黑土区采访,田间地头忙碌的乡亲们说起侵蚀沟治理的好处争先恐后,同时也表达着更多的期盼:能不能再多治些沟、快治些沟,一些耕地正在一点点被侵蚀沟“吞噬”。

    治理始终在路上。近年黑土区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高强度开垦影响,加剧了侵蚀强度,侵蚀沟呈逐年发展趋势。

    “得像中医‘治未病’那样,既要治,更要防。”张兴义认为,侵蚀沟治理要治早、治小,更要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推广保护性耕作,重视预防措施。

    松辽委水土保持“一张图”为张兴义提到的“既治也防”提供了数据支撑。松辽委连续7年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66.67万条侵蚀沟建起“电子档案”。

    “就像给黑土地做CT,哪条沟在扩大、哪块地有风险,一清二楚。”赵瑞娟介绍,松辽委已建立“预防—治理—监测”的侵蚀沟防治体系,推动从单一治沟向全域防控转变。

    盛夏时节,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玉米正在拔节,大豆陆续结荚,水稻即将抽穗,丰收在望。2024年松辽流域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5.2%,其中水利贡献功不可没。

    这场黑土地守护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土地修复范畴,正在重塑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松辽委副主任郭海表示:“保护黑土地、治理侵蚀沟没有一劳永逸,得一年接着一年护,一沟接着一沟治,科学规划、精准防治、久久为功,才能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永远造福人民。”

责任编辑:邹乃飞

【打印本文】 【关闭】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主办:黑龙江省水利厅承办:黑龙江省水利综合事业中心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文中街4号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30联系方式:0451-82622902

智能问答机器人 hi! 我是智小龙
微信
手机版